作为批评家,陈思和也指出目前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这个问题:文学一直在关注现实,但明显缺乏自信。他说:“30年前,尽管我们对时代把握不清,但自己觉得很清楚,作品斩钉截铁;而现在,正因为思考越来越深入,所以创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反而越来越难。近期的优秀作品中,如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生死疲劳》,叙事者都是傻瓜一类角色,关键就是作者对时代的把握不自信。作家不自信,批评家也同样不自信。” 鲁迅纪念馆馆长、批评家孙郁指出:“对时代难以把握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新问题,鲁迅、周作人在他们的时代都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是通过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对比研究来寻找答案的。文学既要‘左顾右盼’也要‘向后看’。” 而莫言则说:“世事会变,时代会变,人性不会变。作家和批评家最重要的是了解人性,把握人性。只有写出符合人性的作品,才能谈得上反映时代。也唯其如此,才能传承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