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春燕重回千家万户——新书《亲历——上海改革开放30年》记录新民晚报复刊过程

    “新民夜报,夜饭吃饱,看好夜报,早点困觉。”这首上世纪50年代回荡在上海街头巷尾的民谣,寄予了上海人对新民晚报的深厚感情。虽然这份深受百姓喜爱的报纸在“文革”中遭遇停刊,但老百姓渴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历史洪流不可阻挡,1982年元旦,新民晚报正式复刊。近日,《亲历——上海改革开放30年》一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书中收录的“新民晚报复刊”是唯一有关新闻媒体的大事。
    
    老报人  讲往事
    
    回首30年,还有多少像这样深刻改变群众生活的难忘事件,留在了阿拉上海人的记忆深处?包括宗福先、卢新华等10位具有代表性的见证者在《亲历:上海改革开放30年》一书中打开话匣子,分享他们亲历的引起过巨大社会反响的上海故事。著名主持人曹景行回忆了自己和新民晚报的渊源,他及家人一直是新民晚报的忠实读者,每晚在灯下的读报时光,是那么地舒心惬意。所以作为整本书的主编,曹景行也很乐意同时担当有关新民晚报复刊这一章节的采访人,听老报人张林岚讲述新民晚报的前生今世。
    
    老读者  爱晚报
    
    书中张林岚回忆,1966年8月22日,创刊近37年的新民晚报,在“文革”打倒一切的狂飙中被迫停刊。不久,报社建制被撤销,以社长赵超构为首的大批报人流离四散,新民晚报从此销声匿迹。1979年6月7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代表市委宣布,为在“文革”中被诬陷的新民晚报平反,恢复名誉。上海的老百姓也出来“讲话”,数千名老读者写信给上海市委、解放日报、电台和老社长赵超构:“文革”结束了,新民晚报为啥还不复出?
    
    解难题  获新生
    
    1980年5月,上海市委恢复新民晚报社建制,批准新民晚报复刊。筹备复刊时老报人们碰到许多难题:编辑记者队伍青黄不接,办报经费、办公场所尚无着落,机器设备、图书资料不复存在……上海读者们等不及了,有两位读者甚至来信,愿意将自己的私人住宅拆掉,腾出地皮给报社造一栋大楼。张林岚动情地回忆道:“这说明,新民晚报是深深扎根于普通老百姓心中,是老百姓要看的报纸!”1982年元旦,在各方支持下,停刊16载的新民晚报复刊了,这一天,新民晚报报头套红,当天的发行量达到58万份,创出历史新高。同年9月1日,新民晚报日发行量突破100万份,上世纪90年代日发行量最高时达到187万份,位列全国第二。新民晚报复刊近26年来,老报人筚路蓝缕的艰辛,铭刻在了这张“上海的城市名片”上,他们的再造之功,写就了中国报史上的辉煌一页。
    
    亲民风  在延续
    
    复刊至今,新民晚报陪伴了上海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小朋友会边翻字典边读报,逐字逐句地默诵“蔷薇花下”,耄耋老者会取出老花镜,带着浓浓的乡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金色年代”。其实,“短些、软些、广些”的亲民风格在复刊之初就已定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民晚报要做的正是一只穿梭于寻常百姓家、传达民声民情的春燕。复刊后,老社长赵超构在第一份报纸的头版宣告:“作为一份地方性报纸,新民晚报既不是摩天飞翔的雄鹰,也不是搏战风雨的海燕,更不是展翅万里的鲲鹏。它只是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家的燕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
    
    “如果时间还有充裕,我希望能当面对话更多的新民晚报老报人。”作为编录者的曹景行还有些意犹未尽,和很多上海市民一样,他想听到更多、有关这份报纸背后的有趣事、新鲜事、动人事。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