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志在日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编修地方志的优秀传统,据统计,现存1949年以前的旧方志就有8577种,是一座特殊的国情资料宝库。中国地方志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日本,共藏有中国旧方志达4000余种。这些中国方志是在哪几个历史时期、以什么样的方式传输到日本去的?日本过去为什么对中国方志有那么大的兴趣?这一系列的重要问题,过去学者曾有零星触及,迄今没有做过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论述。
    
    复旦大学历史系巴兆祥教授用了数年的时间,沉潜于此,两次东渡日本,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撰写了一部近80万字的厚重学术著作《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以自己的学术成果为上述诸问题提供了答案。
    
    地方志东传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至明末清初(日本为江户时代)才达到较大规模。清朝康雍乾盛世,修志达2605种,当时的日本统治者仰慕中华文化,希望了解康熙皇帝等长期治世的业绩和经验,学习中国文化和地方管理,探求部分经济作物、药材的日本化,他们认为在辅国佐政的有益之书中,地方志是重要方面,所以通过“唐船”贩运的途径不断予以进口,总数达1000余种。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日本国力的强盛,军国主义者侵华野心的日益膨胀,以及日本学人学术研究视野的扩大,日本对中国地方志的关注就像他们“关注”中国领土一样,也日甚一日,地方志东传的轨迹与形式越来越复杂,数量亦日益增多。
    
    日本全面侵华期间,方志输入已经称不上“买卖”,而变为廉价劫取甚至公开掠夺,日本“对中国更加关注,各个学术领域都被要求加紧研究中国,于是大学、研究所对中国地方志的搜集工作理所当然地开展起来,与被战火烧毁或散失的方志比起来,被带到日本的地方志数量要大得多”(日本学者日比野丈夫语);日本此举之“居心大不可测,近言之,则资其调查物资,研究地方情形及行军路线,远言之,则足以控制我民族史料及文献于千百世”(郑振铎语)。在这个时期,日本凭借其强势地位,多方出击,趁乱搜集,其种数难以统计。
    
    东传的地方志中,有版本众多的名志,也有许多不见中国国内收藏的珍稀版本,如《(崇祯)嘉兴县志》《(泰昌)全椒县志》《(万历)宁国府志》等等。中国地方志流传日本以后,给日本的文化事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从江户时代直到明治初期,日本的地志基本是仿效中国方志而编修的,日本方志学研究亦由此而勃兴。
    
    《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分为上下编两大部分,上编论述中国地方志东传的流播轨迹及“日本搜求方志的著名案例”、“流失日本的孤本方志考述”等,下编则是东传方志总目。
    
    复旦大学教授吴景平先生将此书列入《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学术书系》,并交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