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望理性》自序

    拙著《守望理性》出版后,屡见新闻媒体的报道和书评界的评点。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过于鼓励,但笔者闻过誉之词总有诚惶诚恐之感。有学者说,文章书写“汇集了出版人与学者这两种视角”,“总是以出版人的眼光估量学术,又总以学者的眼光来考量出版”,“做出版能够沉潜而不浮躁,能够沉下心来思考点问题”。这段评语道得平实,却也概括了笔者数十年的追求。从事出版数十载,若有心得体验、书写冲动,始终萌生于学术文化的情结。《守望理性》的数十篇学术随笔,只是以读书、评书为载体,言说出版人某种文化体验和思考而已。自然,出版题材之丰富,领域之广泛,常常会引发新的阅读体验,也就有新的书写冲动,成熟的或不成熟的思考涌至笔端,有待于记录定格。书写没有停止,“守望”也不会终结,这便有了编“再望”的念想。
    《再望理性》收文四十余篇,辑为“三联评论”“文学笔记”“出版偶识”。首辑是笔者时任《书城》杂志主编时撰写的专栏文章,权作“三联评论”学术随笔的小结;二辑诸篇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及思潮的评析,对外国经典文学的比较;三辑则是议论中国图书出版,探讨改革。虽说,书写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年代的人文内涵,辑入的文章又广涉政治、历史、文学、文化、出版诸领域,但命题的切入则着意人文思考,摒弃趋势附庸的功利性。诸如,考量知识分子话语,演绎中国红色文学经典,批评新时期非理性创作倾向,甄别文论界的终结批判,阐释传统民主范式,解读美国精神,陈述表象历史,寻找城市记忆,剖析中国图书出版的文化走向,等等,均是在文化体验的基础上达观理性的认知。也许书写的命题贯之以理性的人文意识,题义的演绎便能穿越因时间造成的思维局限。言说虽有偏颇,却仍有益于当下的思考。
    本集汇辑与选编《守望理性》颇为相通,均持出版人与学者双重身份去作命题思考。有鉴于此,将之作为《守望理性》的续编,且以“再望”题之。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