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科学史的专业训练,自认算不上一名好学生,不务正业的时候居多,没有达到终日手不释卷,博览百书的求学要求,但毕竟前有尊师叮咛,后有论文催迫,对专业领域内的多种读本也略有耳闻。导论性的书本在科技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方向中大有所在,但科学技术学研究领域内的导论性文章却不多见。 现代科学事实和技术人工物对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科学技术推动了多种环境的建构,正是基于这些,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愈显浓厚,但从事科学技术及其作用研究工作的学者队伍依然略显单薄。在科学技术学发展的30年左右的实践中,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目前依然方兴未艾”;同时,也正因研究工作的薄弱,科学技术学才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当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领域之一。 加拿大女王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副教授乔瑟·西斯蒙多的新著《科学技术学导论》,将科学和技术研究工作中自身发展以及与社会之间互动影响过程中所涉及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简明的概述与有机的整合,将抽象的学术研究和晦涩的专业术语以一种通俗易解的方式展现给读者,使我们在敬服乔瑟教授驾驭海量文献技能之高超的同时,也不禁赞赏教授多年来为推动科学技术学的发展所付出的辛劳工作。 科学技术学是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某种程度上说起源于科技哲学、科学史、科技人类学和科技社会学等学科中一些新的思维模式,这本书对这些起源思想进行了大概描述,并追溯了相关的理论发展。在大家所了解的常识科学观概念中,科学通常被认同为一种有条理的活动,通过对自然界的研究积累知识。长期以来,关于科学的哲学争论一直是争论的热点之一,维也纳的逻辑实证主义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就是这场争论中的两大主要观点。书中对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对众多哲学家的相关经典命题基本都有介绍:归纳主义、杜恒——奎因论题、不充分决定等;对于科学方法、科学形式、科学理论等多方面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几乎都悉数解读,对库恩范式、维特根斯坦规则、马太效应、布鲁尔的“四信条”强纲领核心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命题更是给予了较详细的叙述。对于技术,之前曾长期盛行一种大众理念,技术是应用科学,被科学知识的边界所限制,在技术形态的形成中科学发挥着核心作用。渐渐的,相对于常规技术观,另一种观点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技术是社会建构中最重要的因素。技术推动着人类活动的大部分行为,人类总是在当下的技术状态中从事各项活动,因而对人的关系的解读必须参照技术,社会世界是先于物质世界的。科学技术学就是肇始于这样的假设——“科学技术是彻头彻尾的社会活动”,社会建构中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是科研的组成部分。更甚者,性别、阶级、种族等方面的冲突在科学技术或科学家与非科学家间的关系中都有所折射。 作为一名女性,作者还对有关科学技术中女性主义的叙述不自觉地投注了更多的目光。在这本著作中,乔瑟教授将女性主义对性别、科学和技术的见解拓展到种族、殖民及后殖民等问题之上。在了解性别的技术科学建构、女性经验主义、差异女性主义、立场理论和反本质主义等主要理论之后,我们还可以看到科学在治理民族边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合法化中的作用。这些理论都为提升科学共同体和科研探索的民主化、多样性和代表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当然,作者在书中并没有体现任何对这种观点的褒扬或贬抑之意,笔者以为,这也是本书的另一个特色。乔瑟教授尽可能多地网罗所叙述的每一论题下的思想和理论,但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并没有给出任何是非优劣评定,其实这正是科学史界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人文历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诸家各执一词,但只要能自成一统,即可。 科学技术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通常的科学技术图景,曾坚持科学优于其他知识传统,无视非科学传统的知识主张已无力再维持一枝独秀的局面。科学技术学摒弃实在论而认可了建构论,认为“科学和工程研究是在地方性水平上组织起来的,并受制于职业文化和利益的碰撞,他们的主张和产品是彻底的社会过程的结果”。技术也不再被置于科学统治下,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者通过对科研的方法、社会建构论与实在论、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大众对科学的解读等诸多因素的探讨,再加上对科学技术众多相关的哲学争论的介绍,揭示了科学和技术间的多重关系和多线联系。 之前阅读专业书籍经常会遭遇一种很无奈的状况,一本书不温不火地读完了,默想起来却一团糨糊,不知书中所云,当然读者漫不经心的阅览纵难辞其咎,但有的读物内容单调且散漫,无法给读者一个完整、有序的知识线索,也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本导论中作者所编撰的每个命题下几乎都囊括了学界中现行的主要思想和众多学者的言论,并以最简洁通俗的文字呈现给大家,再联系大量的事实案例以形象说明,使我们在简单的阅读之后,很快就能对科学技术学的发展历程产生一个粗略的概念,为读者进入科学技术学这一新的、复杂的跨学科领域提供了一册“交通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