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大传》作者:上海就像蒙娜丽莎

    9月3日,法国当代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达·芬奇大传》的作者塞尔日·布朗利作客上海。多次来到上海的他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2003年,塞尔日·布朗利和法国著名摄影师贝绨娜·荷姆合作完成摄影集《上海》后,对上海的感情与日俱增,为了一个再回上海来的借口,他开始了小说《在上海旅行》的写作。 

    一星期改变看法

    和记者聊起上海时,这位从4岁起就迷上达·芬奇的法国人的脸上浮起一丝笑意:“当年贝绨娜·荷姆提出要和我一起完成一部关于上海的摄影集时,我心里很忐忑,我想我并不了解上海,不足以把握上海的神态。后来贝绨娜提议我们一起去上海呆一周,如果还是找不到感觉,就当成一次度假。”就这样,塞尔日·布朗利来到了上海,然而“这一星期改变了我的看法”。 

    这位花了十多年时间写作了《达·芬奇大传》的作家说,“上海就像蒙娜丽莎!”“每个年代对蒙娜丽莎都有自己的解读,而蒙娜丽莎最特别的魅力来自于会对观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它是一面镜子,越凑近了看,越能照出自己。”这也许就是这位法国人对上海的独特解读。去年,《在上海旅行》在法国出版后引起不少的关注。作为一个传记作家和艺术评论家,塞尔日·布朗利对写作充满了严谨的态度,他说:“写作就像是和自己赛跑,常常狠命去追,却只得到一个背影。” 

    《大传》独树一帜

    几年前流行的超级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让全世界对达·芬奇的好奇心在一夜之间暴长。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有关达·芬奇的专著中,塞尔日·布朗利的《达·芬奇大传》独树一帜,出版后即获法国瓦萨里传记奖,并多次再版。至今,《达·芬奇大传》仍是达·芬奇研究领域被引用率最高的专著之一。该书中文版已于日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和上海“九久读书人”合作引进出版。 

    “啃”下古意大利

    创作《达·芬奇大传》时,塞尔日一度陷入疯狂的地步,“在写作当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我感觉我是在和达·芬奇赛跑,这很让人崩溃。我真想杀了这家伙,这实在太痛苦了。”话虽这么说,但是塞尔日为“吃透”达·芬奇所付出的努力,足以震撼在场的每一个人。众所周知,达·芬奇是画家,也是科学家,这位通才用古意大利语写成的4万多页笔记留存至今。为此,塞尔日专门去学了古意大利语。 

    塞尔日说,刚从事达·芬奇研究时,“身边所有的人都劝我别干蠢事,因为许多人研究达·芬奇几十年都没有成就,甚至发疯了。就连弗洛伊德都说,达·芬奇大部分作品都很暧昧,不那么清晰,这也就是几百年来我们一直不断阐释《蒙娜丽莎》的原因,而正是这种神秘感让许多人为之疯狂。”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