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版的《南怀瑾讲演录》和《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内容涉及大量的哲学、生命科学和现实问题,以我之愚,虽读之再三,尚未完全获解。惟有南老讲述的许多中国古代经典命题和历史故事,容易理解而又印象深刻。现谨举数端与读者诸公共享之。
光“看书”不行要“读书”
关于读书,南老在《讲演录》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以前我们读书叫读书,现在读书叫看书”,小时候,老师说读啊,大家就开始吟唱,这样读书有一个好处,心里会记住,一辈子都忘不了,现在是看书,等一下就忘了,意思懂了,内容统统没有记住,不会启发自己的智慧。英文、法文、德文也一样要背诵,现在外国人也发现自己不背诵的缺点了。背诵还可以治脑的毛病。
的确,以前读书少而精,《论语》《孟子》《资治通鉴》,唐诗宋词,《古文观止》,每天读,每天背,读一段,背一段,还要一边读一边圈点,记忆深刻,终生受用。现在读的书多了,大多没有记住,甚至随读随忘,只有一点印象。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南老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来,真叫人豁然开朗,而且非常有说服力。
南老还多次强调说,现在的教育演变很有趣,小学读的书,到了中学没有多少用了;中学的书,到了大学没多少用了;大学的书,留学又没有多少用处了。“我们当年的教育方法,十几岁读出来的书,一辈子有用,越老越好,越熟越好。现在读的书啊,幼儿园开始,‘小白兔,两只耳朵跳三跳’,跳六跳也没有用啊!”
对此,我们都有同感。比如历史课,小学学一套,中学又学一套,只是内容繁简不同而已。也许,课程和课本的设计者自有其考虑,低一级的教育阶段是为高一级的教育阶段服务的,只要打下一些基础,掌握一些方法就可以了。但是儿童和少年时代是记忆力最强、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确实应该万分珍惜,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学到对他们的一生最有用的知识、方法和做人的道理。目前,大多数人的教育到中级阶段就结束了,如何让他们一点也不要浪费宝贵的受教育时间,的确是一个大课题。
就教育问题来说,上述两点也许只能算是细节,但足可给人以启迪了。像我这样的人,小学中学可以说都受过很好的教育,特别是中学,住读于名校上海中学,师资、设备、图书,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同学大多是高材生,切磋、竞争,水涨船高,十分带劲,大学读的是古文献专业,又是我特别喜爱的。但是,非常遗憾,那些基本的典籍,虽然在不同的求学阶段都读过,却只是看,看的时候也能理解,就是不能系统的背诵和记忆,与前辈学者形成了很大的差距,这就是教育制度和方法的问题了,用同样的时间,甚至更少的时间,本来是完全可以清晰地记忆一批最基本的典籍的,在成年以后,我也曾想补上这一课,但已经做不到了。记忆基本典籍,不仅对像我这样的人极有用处,对学习其他人文社科的人以至理工医农的人其实同样有用处,因为那些典籍不仅是历史,还是作人处世的道理,还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人人终生受用的。
不过南老所说的这些道理,主要是指人文社科的教育。而且特别重视读思想性强的经典著作,他认为不能主要给孩子们读唐诗宋词,应该提倡读经,如四书五经、英文传统经典文章等等,这样可以使未来中国多出一些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这又是南先生的一个独到想法。
大商人
南怀瑾先生讲演的受众,有不少是高级工商管理人员,因而南老提出了“大商人”和“大会计”的概念,这是高于纯粹经济层面的概念。
南老将姜尚封为中国第一个大商人,他说,中国做生意的祖师爷是姜太公。周朝建立了以后,他的封地是齐国,就是今天的山东胶东一带,那个时候是苦寒的地方。姜太公到封地去,走到半路心中很不舒服,有个人就告诉他,你那么大的功劳,封你到齐国,时机难得,姜太公一听就去了。他到了齐国,开始做生意,发展鱼盐之利,打鱼、晒盐,拿来贩卖,齐国就富起来了。齐国富了以后,由姜太公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前后八百年,中国最繁荣的市场,就是齐国的首都临淄(现在的淄博)。一般人只知道姜太公是政治家、军事家,这里南老将其治理齐国、发展独特的经济领域作为做生意、做大生意来看,真是别具慧眼。
姜尚是诸侯国的开国之君,从这个角度去考察,历史上的名相又如何?南老说,第二个会做生意的是管仲。从做小生意来说,管仲没有本事,差不多每次都蚀本,但是他的宰相做得很成功,他为国家在做生意。
讲到现在的工商业,南老说,《幼学琼林》上面有两句话:问舍求田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现在搞房地产也是问舍求田,大家用各种办法到政府批块地,盖个商品房,偷工减料盖起来,外面打扮漂亮,然后卖掉。倒霉是你的事,同我没有关系。这是“问舍求田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那才是人生的目标。此语颇能切中时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