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是出版产业的一颗“肿瘤”,对某些社而言,已经成为“恶性肿瘤”,这些出版社应该退出市场;对某些出版社而言,还是良性阶段,但必须要实施手术切割,否则也要发展成为恶性。因此,出版社“改制”成为解决目前200亿元不良库存的一个契机。就先期改制试点单位看,对库存最直接的切割就是财政买单,改制时直接从国有资产中剥离。如果改制后出版社仍然是在不断地制造库存的话,理论上就可以按照市场法则办了,该并购的并购,该退出市场的就退出。财政买单的库存国家可以用于转移支付,将其中有价值的图书送到广大的农村及贫困地区。对于没有改制的出版社,处理不良库存方法,我不主张1折书去贱卖,这会得不偿失,大大影响常规出版物的销售规则并损害出版社的品牌。公益捐赠是一个较好的做法,既能宣传品牌,也能获得一些退税收政策,其整体效应远远大于1~2折销售。
从长远来看,只有从根源上消除不良库存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才能保证出版产业不继续制造库存。退货库存积压本质上产生于上下游信息链环节,目前加快《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的推广是最紧迫的任务,只要出版社与下游批发商和终端零售商流通信息对接,出版社和发行商就可以以销定产、以销定进、以销定存、以销定退。当然这个规则的实施有赖于全国上千家供货商与上万家的流通渠道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规则要在行业内全面推开至少要10年时间。
要解决出版业内体制和流通体制的深层次矛盾,上游变革需要加快出版社的企业化和集团化进程,通过控股、参股、兼并、收购、破产等一系列市场化的措施逐步淘汰一部分重复建制的出版单位,将出版业务进行重组和优化,在全国市场上形成以大的出版集团占主导地位与专而特的小社相补充的格局。下游需要加快连锁化进程,尽管中国书业连锁化经营的直接动力来自于行政推动,尽管中国书业连锁削弱的市场自由竞争,强化了市场壁垒,尽管大部分省份在技术上、管理上、观念上对于连锁经营的准备都不足,但我以为连锁化仍然是解决中国书业渠道结构性、功能性缺陷的最有效的方式。中国书业如果没有像样的连锁业态,那么就只能永远维持在低层次重复和高消耗低效能的状态中,管理也只能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加快连锁化的进程会大大降低流通环节信息化建设的周期与成本,缩短上下游信息互通的进程。
另外,加快出版业内电子商务的建设也是解决出路之一。网上书店周转率快,一般1~2个月,面向不同读者群体的销售量都容易预测与控制,不易造成产品积压。无论退货率,还是结算周期都会远远低于传统门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