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怎样开展图书营销?

  第一,利用网络预热。首先,与新浪、九久读书人、重庆的拍拍网联合举办精装本的拍卖活动。准备66666本,每本定价44元(读者称郭敬明为小四),并设计了三个封面,给每本书编上流水号,这样郭敬明的粉丝可以选择与自己有相关意义的流水号去拍书。其次,上市前一周,在郭敬明的博客、时光论坛、百度贴吧、猫扑、豆瓣网、榕树下、西祠胡同等网站发布新书信息,扩大读者知晓面。 

  第二,传统媒体跟进。出版社制作了《悲伤逆流成河》的联播碟,在各地的广播电台播放。同时,在《花溪》、《女友》、《男生女生》、《当代歌坛》、《漫友》等以青少年为读者群的杂志上进行连番轰炸。调动全国的媒体进行报道。 

  第三,利用活动进行营销。如与新浪网合作,举办《悲伤逆流成河》主人公海选的活动,网友投票胜出者将和郭敬明合拍MV,还有可能签约他主持的《最小说》阵营,做青春漫画的模特。随后,在网上举行该书的FLASH制作大赛,熟悉情节发展,制作富有创意的将获得奖金和签名书。在网上网下征集《悲伤逆流成河》的续集是又一波营销活动。 

  凤凰出版集团总编辑陈海燕着重分析了图书营销与品牌建设两个问题。他认为,图书营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传统的编辑环节没有纳入到整个营销流程中,它表现在研发环节的缺失。研发环节包括市场需求调研、选题策划、经济评估和投资分析等步骤,而传统的编辑选题策划不包括这些步骤。编辑和营销本来是紧密相关的,比如说版税、稿费以及支付方式涉及投资成本;内容和形式确定了产品的适销度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编辑工作的进度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市场试销期以及资金周转速度。内容、成本、生产周期如果不受控,那就只有推销没有营销,顶多是事后促销。 

  他认为,书业的品牌建设也滞后于其他行业,这不仅因为书业的体制改革较迟,也因为图书本来就是弱品牌商品。但是,弱品牌商品不等于品牌不重要,品牌对于图书营销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他认为,业内人士对品牌还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比如一个编辑出的一本书获了奖,就误以为是打造了一个品牌,其实这种认识比较肤浅。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图腾,是市场公信力和号召力的标志,是消费者心目中的免检证书。品牌建设的原则是概念、符号、定位、品质的恒久不变。他认为,品牌最本质的意义在于能引起连续消费行为。品牌建设是慢工夫、细工夫,品牌建设的功夫还在书外。 

    四、如何进行图书深度营销

  图书的营销活动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技术,如何把握市场规律,制订出图书深度营销的策略也是一些嘉宾的重要论题。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认为图书发行从1万到3万是个坎儿,如何迈过,需要加强营销。第一个方面是话题营销,即围绕社会关心的公共话题来进行营销。比如2003年人文社曾经出版过的毕淑敏的心理小说《拯救乳房》,图书未上市时即有报道批判《拯救乳房》是低俗小说,虽然是负面消息,无形中也让出版社的反击和解释成为了图书预热的契机。图书的新闻发布会上,出版社请来医学专家和心理专家从专业的角度来谈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始终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营销,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很多出版社寻找话题时容易就图书文本、结构等文学层面的特点进行挖掘,可是这种偏重于专业性的话题恰恰是无效的,因为老百姓对于这一部分内容不感兴趣。人文社也有不太成功的例子,如《空山》。由于阿来的《尘埃落定》销售近百万,出版社对阿来的《空山》有很大的期待。从话题的选择方面,出版社就“十年磨一剑”和“不同于《尘埃落定》的文本结构”两个话题进行“狂轰滥炸”。后来发现,话题的选择出了问题,不管是十年还是二十年,与读者并无直接关联,营销时没有找到与读者交流的正确通道。 

  第二个方面是事件营销。如果图书中的某一点能够与当时的事件结合,也可以借势扩大影响。如人文社曾出版的关于和平时期军事演习的小说《突出重围》,当时的卖点是“年轻军旅作家的长篇巨作”,由于与老百姓关联不大,反响平平。不久就发生了美军轰炸我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出版社利用事件激起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向38军赠书并与北大学生座谈,通过媒体的宣传,把一本“死书”做“活”了,该小说后来还被拍成了电视剧。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提出,营销体系应该是立体化的。数字化时代,传统的营销手段应该作出调整和改进。数字化时代,出版社可以通过网络和中盘进行有效的沟通,还可以直接与终端取得联系,对销售起到维护和开拓作用。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