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现出版社版权贸易主体地位

  2006年,我国版权输出水平逐步提高,但实现整体顺差还有待进一步努力。对此,王自强在分析去年我国版权贸易总体情况时指出,中国版权贸易若要有所突破,就必须——

  在4月12日结束的“2007北京国际版权贸易研讨会”上,国家版权局发布的关于2006年我国版权贸易总体情况的分析报告,引起了在座媒体的关注。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王自强指出,2006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和版权贸易发展的政策,研究制订了具体计划和方案,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开展版权贸易的态度和决心,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两大平台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实现引进输出双增长

  据王自强介绍,2006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实现了引进与输出的平稳增长。

  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版权贸易总量虽然呈增长趋势,但引进有增有减,输出稳步增长,而在去年则实现了双增长。而两大国际版权交易平台——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出版界实现了版权输出大于版权引进的可喜局面。2006年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我国各出版单位与境外出版机构签订版权贸易协议1987项,其中版权引进协议891项,版权输出协议1096项,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例达到了1:1.23,图书版权贸易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首次出现顺差。从2006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看,中国参展团共输出版权1936项,引进版权1254项,其中输出合同820项,引进合同159项,从数据上看,实际签约量输出成倍于引进量。两大平台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个是由亏转赢,一个成倍增加。

  总体而言,2006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活动日趋活跃,版权输出水平逐步提高,版权贸易大幅逆差状况正在逐步改变,整体上图书版权输出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

  逆差格局未发生根本变化政府重视为版贸注入活力

  在看到进步的同时,王自强也指出,图书版权贸易引进大于输出的总体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任重道远。这方面因为受到文化背景、语言差异、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影响,客观来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引进大于输出的状况还将继续,虽然我们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法兰克福书展上,我国出版单位取得了持平或顺差的好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在特定形势下形成的,在采取了特殊的手段下实现的,并非常态。

  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政府在推动图书版权贸易方面再次加大了力度。在2005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2006年政府部门共资助了19个国家49个出版机构,资助项目达到200多个,资助金额达到1000多万元人民币,特别为版权输出提供了政策和物质支持;二是政府搭台,出版单位唱戏,充分利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交易平台,强力推进图书版权输出,两个展会在版权输出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占整个版权输出量的90%左右;其次是外宣、新闻出版、版权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出版单位开展版权贸易,有重点地组织出版单位参加国际、国内书展,同时开展了版权贸易先进单位的表彰活动、版权引进和输出排行榜活动,促进并调动了各地出版单位开展版权贸易的积极性,版权贸易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相当部分出版社改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点的一个重要途径。

  促进版贸不能光靠政府调动出版单位积极性是前提

  应当如何做好版权贸易工作?王自强指出,首先要充分发挥出版单位在版权贸易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版权贸易不仅传递文化,也是一种经营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作为经营实体,必须让其主体地位凸现出来。突出出版单位在版权贸易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调动出版单位的积极性,这是开展版权贸易的基本前提。

  其次,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是出版单位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版权贸易是使用两种资源、连接两个市场的纽带,在版权引进方面,我们只能紧紧盯住全球经济、文化、科技最新最优秀成果,将其转化为出版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出版单位和出版事业才有更大的发展。在输出方面,要挖掘现有的存量资源,开拓中国作品的国际市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不是简单的宣传,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出版产业、出版事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版权贸易服务机制。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图书博览会平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版权代理机制作用,使版权贸易常态化。目前我们版权贸易的服务机制还不健全,对于大出版社而言,应该有自己专门的贸易机构,但要求所有出版社都建立代理机制并不现实。版权代理机构具有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我们在利用国际书展平台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市场的培育、对代理机制的依赖和应用,只有将整个版权贸易服务体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版权贸易才会有质的飞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