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上,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把2007年作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1月29日,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36家出版单位及网站联合发出《致全国编辑工作者的倡议书》,倡议“确保编辑产品质量,奉献优质精神食粮”,为今年“出版物质量管理年”活动吹响了行动的号角。
对此,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在接受采访时说,不应把出版物质量管理简单地理解为要纠正错别字,保障图书的编校质量。而是应将其视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部分,像已故前辈汪道涵先生说的那样,是“维护中华文化大厦”的大事。于友先表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在这件“大事”上要有所作为。
2006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对58种教辅读物的编校质量进行专项检查,结果不合格品17种,不合格率为29.3%,差错率最高的达万分之五点三。而《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数据则称,对382种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检查发现,合格率仅为19.37%,而不合格率高达80.63%,其中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五的60种,占15.07%,差错率最高的达万分之二十二。
于友先认为,出版界存在的“无错不成书”思想,是导致这种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他呼吁,纠正“无错不成书”的错误思想是当务之急。
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于友先认为有六个因素。其一,有相当数量的出版社,经营上急功近利,轻视图书质量,主要表现为“短平快”出书方式。为了抢上市时间,某些出版社甚至减少审读和校对次数,三审变成一审,三校变成一校。其二,多数出版社突破专业分工,不顾本社编校实力,什么书好卖就出版什么书。以少儿书为例,全国少儿读物专业出版社只有三十几家,但2005年总署抽查2004年新版少儿读物723册,涉及的出版社就多达185家。
而古籍今译热出现后,一些不具备出版古籍书能力的出版社也参与其中。1994年,新闻出版署抽查了9家出版社出版的9种大型古籍今译图书,竟无一合格,而且笑话百出。例如将“赤地千里”译作“火烧了一千里”等。其三,许多编辑对差错问题不重视,认为“有几个错别字不影响阅读”。读者由此发出“难道就不能彻底解决”的质问。于友先的回答是:如果我们把消灭错别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像钱钟书那样为了不使“传讹而滋蔓草”而认真改错,编校质量问题应该是可以彻底解决的。其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编校人员语言文字功底不深。应试教育留下两个隐患:一是学生识字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二是掌握语法、逻辑水平欠缺。编辑和校对是图书语言文字的“守门员”,自己语言文字功底浅薄,自然难以把好语言文字关。其五,编辑心理浮躁,“守土”责任意识淡薄,加工普遍粗放。图书质量体系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编辑把守。编辑以作者原创作品为对象,通过审读加工,改正其中的错误,使书稿达到出版水平。第二道防线由校对把守。校对以编辑发排文本(通称原稿)和依据该文本排版打印的样张(通称校样)为对象,将校样与原稿对校,并依据原稿改正排版差错。即所谓“对原稿负责”;然后通过通读检查,发现并改正原稿中可能存在的差错,弥补编辑加工的疏漏,从而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现在,编辑防线弃守,势必增加校对防线的压力。其六,校对队伍有弱化倾向,这是当前我国出版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校对队伍弱化折射出某些出版经营管理者的文化价值观念淡薄,轻视图书的内在价值,轻视校对的作用和价值。
挖掘上述因素存在的实质,于友先一言以概之:急功近利使然。从上世纪九十年初始,新闻出版署就着手抓这个问题,先后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从1994年起,每年都组织力量对图书编校质量进行检查,但至今仍不能令人满意。于友先说,这说明“无错不成书”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出版业的一个顽症,是出版界该认真对待、认真检讨、认真研究的时候了。
据记者了解,为响应总署倡导的“出版物质量管理年”号召,2007年上半年,中国版协将举办图书编校质量培训班,聘请业界图书编校研究人士讲课,请编校质量好的出版社介绍经验。同时开展一系列图书编校业务学习活动。如即将开展的图书编校挑错比赛,内容将包括10种图书编校中的常见错误,如文字差错、词语错误、逻辑及语法错误、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数字使用错误、量和单位使用错误、版面格式差错、事实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政治性错误。图书编辑和校对人员参与比赛的同时,可学习正确的编校知识。于友先告诉记者,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彻底纠正和消除出版界目前普遍存在的“无错不成书”的错误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