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明成祖》自序

  小时候听老人说故事、看小说,受足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正统观念根深而蒂固。朱元璋由贫苦人家的穷孩子、而游方僧、而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他从蒙古人手中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大明天下。人心归顺,百业争兴。朱元璋当了三十一年的皇帝后撒手人寰,因大儿子朱标夭折而留下的空位依规则自然传到了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炊的手里。而其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在历经了磨练之后,此时早已羽翼丰满。本人的自信、手下人的策动使他顺利地实现了由强藩到靖难之主、到大明新皇帝的身份的转变。依照正统观,朱棣得位之不正成为其事业之开展的巨大阴影。
    《儒林外史》里就切切实实地写着明朝人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明成祖是夺了他侄儿的位置才当上皇帝的,本来朱元璋定下的良好制度,到了朱棣时就全乱了套。科举制度是王朝笼络知识人、选拔政府官员的一种制度,它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民众对王朝的崇敬和归顺。正由于朱棣之王位来得不正,因而科举制度也被执行得走了样,各种舞弊现象盛行。书中写道:乡下的邹吉甫老汉招待他的主子娄璋、娄瓒时,邹三捧出饭来,鸡、鱼、肉、鸭,齐齐整整,还有几样蔬菜,摆在桌上,请两位公子坐下。邹吉甫不敢来陪。两公子再三扯他同坐。斟上酒来,邹吉甫道:“乡下的水酒,老爷们恐吃不惯。”四公子道:“这酒也还有些身分。”邹吉甫道:“再不要说起!而今人情薄了,这米做出来的酒汁,都是薄的。小老还是听见我死鬼父亲说,在洪武爷手里过日子,各样都好。二斗米做酒,足有二十斤酒娘子。后来永乐爷掌了江山,不知怎样的,事事都改变了,二斗米,只做的出十五六斤酒来。像我这酒是扣着水下的,还是这般淡薄无味。”三公子道:“我们酒量也不大,只这个酒十分好了。”邹吉甫吃着酒,说道:“不瞒少老爷说,我是老了,不中用了。怎得天可怜见,让他们孩子们再过几年洪武爷的日子就好了!”四公子听了,望着三公子笑。读了这样的小说,明成祖的形象之不佳已无须赘言。
    可到了选择了历史专业作为自己的本行后,我接触到了更多的明史资料,明成祖的形象也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发生着变化。举凡历史上许多重大变革都是永乐帝推动的,譬如建立内阁制度,譬如建立东厂,譬如下西洋,譬如《永乐大典》,譬如建奴儿干都司,譬如实行“瓜蔓抄”等等……其中有被肯定的,同样也有被否定的,但不管怎样,他充满了创业的激情,也不乏建树。
    在发展对外交往和贸易上,明成祖在永乐初年派遣“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满载金银、绸缎和瓷器等珍贵货物,远航西洋各国,换取海外奇珍,发展了中国与西洋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提高了明王朝在世界上的声望。放眼15世纪初的世界,朱棣的气度堪称恢弘。至今还有造船专家说,无法想象郑和船队是怎样编队、怎样航行、又是怎样应付风浪的。郑和船上到底还装载了什么,船员主要来自何方,他们被如何组织起来、在船上是如何生活的,出航和回航时的场面是否存在很大差别,等等。这些本来应该保存有丰富的记录,却由于宣德年间因刘大夏建言停止下西洋而清除了郑和活动的几乎全部记载,使中国海洋史上这辉煌的一页长久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是,提及海洋文化,我们便不能不提及明成祖。美国学者贡纳·汤普森博士说,明成祖改善了中式武器及航海技术,因而轻易地控制了印度洋及周边市场。而郑和正是试图在这里建立明朝的国际商贸观。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毅然将京师由南京迁至北京,使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使明王朝北部边塞的防御力量得到了有力的加强。他曾五次出征蒙古,消灭了元朝反抗的残余势力;他曾在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辖。他下诏编纂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史书中关于永乐皇帝朱棣的简历是这样的:明成祖(1360-1424),名朱棣,1402-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系朱元璋的第四子,曾被封为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七月十八日,在征漠北途中病逝于榆木川。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同年十二月十九日葬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我们觉得,在他六十四年的一生中,其形象不只是残暴专制,同时也处处体现出才能与功业。
    明成祖朱棣由一个身世有争议的帝王之子,通过“清君侧”的政变而登上皇位。他既顶着天子的光环,又有着常人的七情六欲,他人性中的善与恶往往反复地体现在政事、家事以及日常的为人处世上。抛开固有的“正统” 意识,以冷静的笔触来展示其丰富多彩的人生,当是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较早一些时候出版的商传先生著《永乐皇帝》(北京出版社1989年)和晁中辰先生著《明成祖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对我们帮助很大,囿于体例,未能在文中加注,谨些说明。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