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体”王朝系列我认真地读了两部,一部是虞云国教授的《细说宋朝》,因为我自己学习宋史,蒙虞先生惠赐后就一气读完。另一部是“细说体”的创始人黎东方先生的《细说三国》,承崔美明女士惠赐,学习“细说体”体例,奉旨而读。先不说两部大著视野如何宏阔,见解如何精妙,单就这阐幽发微,举重若轻的笔法就让我至今还在体味。 三段论式的历史论文虽然强调史论结合,实际要人看的还是观点是骨架,有点写意的特点。除了少数同行,恐怕没有人有闲心去体会它有什么美感。就像绘画中的什么流派,在我这个外行看来那随意挥洒的几笔实在是很难参透。但是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生活长卷我还是能看出很多有滋有味的东西的。“细说体”应该就是为大家提供一幅历史真实的生活长卷。不重写意固然会略显贫乏,但是真正做好了写实,它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言而喻。这是我对“细说体”的理解。 唐太宗和他的那个时代,人们实在太熟悉了。说到古代帝王,恐怕很少有人不会首数唐太宗,他实在太耀眼了,像京剧行当里的梅兰芳。而他手下的那群英雄魏徵、秦叔宝、尉迟恭、李靖、李勤、薛仁贵等等很多已在民间家喻户晓。不论是在历史学界还是在民间社会中,他们都早已经定了格。这是我写作这部书之前的顾虑。 一个主宰那个时代命运的活生生的唐太宗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当我开始写作,亲手展示这幅历史长卷时,我被深深地感染了。先前的顾虑也在这多彩的画卷中烟消云散。 面对千军万马,他单骑独从冲人敌阵,从阵前直贯阵后;面对迎面冲来的猛兽,随从惊惶不已,他却从容地一剑击毙;他因为儿子们手足相残而痛苦得将身体在坐榻上撞击,因为女儿的去世而月余茶饭不香,人整整瘦了一圈;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都曾是他诗歌的主题。这就是唐太宗的性格。 他一次次为失去大臣而痛哭,一次次在梦里与故去的大臣重逢;宴会上,他与大臣们一起尽情地舞蹈,大臣敢于跳上御座抢走他手中的墨宝;他亲手剪下自己的胡须为大臣做药引,亲口为负伤的爱将吮血,亲手为生病的大臣扎针灸。这就是唐太宗的君臣情谊。 他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深入到村庄地头询问百姓的生活;他曾生吃了残害百姓庄稼的蝗虫;要带着将士们上前线了,他叫来长安的父老,郑重地作出承诺;将士们列队出征,他在城门口一一慰问;三年连续发生自然灾害,百姓们四出求食,却没有一句对唐太宗的怨言。这就是唐太宗的君民关系。 寂静的午夜,他常常还在秉烛批阅奏章,有时想起某件政事,他又会从睡榻上坐起来;他三番五次地动员大臣谏诤,拿出钱财和官爵奖励积极谏诤的大臣;他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曾勒令贪污的大臣当众把贪污的麦子背回家;他一再告诫大臣,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为了政绩,像开棺材铺盼着死人那样处理案件。这就是唐太宗的行政风格。 当太子李建成把长安当作自己的地盘,认为身居长安的李世民不过是一介匹夫时,他却已经早早地把玄武门守将变成了自己的心腹,在玄武门布下罗网,使李建成的上千亲兵被他的一员骁将拒之门外;他精心地为儿子即位后的朝政布局,为了让托孤大臣长孙无忌不被算计,他让“飞鸟依人”的褚遂良做长孙无忌的助手,而为了制约长孙无忌的权力,他又把奇才大谋的李勤加以贬谪,让儿子再重新施恩提拔。这就是唐太宗政治家的手腕。 面对突厥的威胁,唐高祖曾想迁都避其锋芒,他却向朝廷承诺十年内解决突厥问题,他积极练兵,远交近攻,灭掉了称雄百年的突厥汗国;当高丽一再挑战唐朝的国际地位,侵扰东北边疆时,他毅然御驾亲征;当高昌国阻隔丝绸之路,影响唐朝与西域地区的关系时,他派兵消灭了高昌国;当松赞于布派人求婚时,他把文成公主送到了吐蕃,开启了西藏地方与中原的第一次政治交往。这就是唐太宗作为战略家的雄才伟略。 隆隆的撞车排山倒海地冲向敌方的城门,上百斤的巨石被抛石机雨点般地砸向敌人的城中;程咬金一手折断插入身体的长槊,回身斩下敌将的人头;尉迟敬德策马冲进万马军中,牵回李世民看中的一匹战马;秦叔宝单骑驰人敌阵,击毙耀武扬威而令李世民气恼的敌将;贞观盛世,人们几个月记不起关上大门,商旅可以放心地在野外露宿,远行的人们不会因为少带了盘缠而发愁;一年中判决的死刑犯只有二十九个,监狱的犯人没有说自己是冤枉的;各民族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豪华的长安,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给唐太宗献上“天可汗”的尊号。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气息。 我想要做的就是按照真实的历史展示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希望我是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