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遇难的噩耗传出后,在文艺界引起很大震动,就连一度跟他笔墨相讥的鲁迅也从11月21日的《时报》上,剪下了关于这次空难事件的报道。
中国银行在济南为徐志摩先举行了公祭和丧礼。
徐申如作了一副挽联: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张幼仪也有一副挽联,那是她二哥的朋友为她作的,因为她的心绪很乱,不知道该怎么写才好。挽联是这样的: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
挽联的开头用了“鹏”,这种鸟是候鸟,传说鹏的背很宽大,每年都要到天池去歇息,将徐志摩比作大鹏比较贴切。但是因为“翳云”而迷失方向,表面上看,是表达飞机遇上了雾而撞山。实质上,是暗指徐志摩在爱情路途上,被林徽因和陆小曼的“翳云”所迷惑,以至于“一朝惊鹤化”。最后一句:我“怜”你,为你“招魂”,是为了“怜”我们共同的“弱息”。阿欢没有了父亲,将失去宝贵的父爱,成了不完全的家庭的孩子。“弱息”还指徐志摩。徐志摩和阿欢是徐家的单传独苗。
这副挽联很妥当地写出了张幼仪当时的心情,对于徐志摩的不幸遇难,心里是很难受的。归根到底,人,是孤独的。一个人在漫长的道路上行走着,会有心灵的碰撞,会有生命的交汇,到头来,一切都要过去。人,还是孤零零的,背着沉重的回忆,独自走向那不可知的终点。张幼仪活着,她得承担徐志摩身后遗留的未尽的责任,必须要孝敬公公、侍奉公公,要抚养徐家的独苗阿欢,还得管理徐家的产业。
在济南举行的公祭仪式做完后,中国银行安排了一节火车,将徐志摩的遗体运回上海,然后再送到硖石,入土为安。
本来,张幼仪不准备参加上海的公祭,不过她还是准备了一套黑色绸衫,以防万一,到时弄得措手不及。果然,公祭的那天,有人打电话给张幼仪,要她一定得去一趟。
原来,陆小曼认为徐志摩穿这套中国式的寿衣不合适,应该换西装,而且棺材也得换成西式的。张幼仪到了现场,先向徐志摩鞠三鞠躬,她看见他躺在花丛中,脸色很苍白,一点也不像他原来的面貌,他才35岁啊,正是创作的旺盛阶段。
张幼仪不同意给徐志摩换衣服,也不同意给徐志摩换棺材,怎么可以将他移过来,移过去呢?应该让他安静,不要再去骚扰他。张幼仪将自己的意思告诉身边的人,并说,是她的主意。说完,张幼仪就走了,她不愿意见到陆小曼。徐志摩就是为了供养她,在天上飞来飞去,结果飞到天上去,再也回不来了。
(摘自《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