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认为,少儿读经表面上看虽没什么坏处,但不应予以提倡,读经应该分年龄层次,由于理解能力及知识经验方面的局限,少儿读经只会食古不化。不过对于青少年读经,止庵建议他们不妨读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专家学者解读国学热 关于当前的“国学热”,止庵认为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经济复兴有关,中国在历史上一直以天朝大国自诩,但后来一度被打垮了这种大国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主体地位的复苏。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来,这种“国学热”显得过于狭隘,这主要表现在人们把国学局限于某一个层面,而忽略了国学更深层次的内涵。止庵以“刻舟求剑”为喻,说国学这把剑早已被时代这场洪流冲到前方了,人们还在当初刻下记号的那个地方徘徊不前。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叶君远教授眼里,国学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如饮食、服饰等;二是技术层面,如武术、中医等;三是制度层面,如历代典章制度;四是精神层面,如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叶君远教授说,有些东西可以继承,有的则没法传承,我们所要弘扬的国学,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少儿读经,叶君远认为,应当取其精华,择优弃劣,不能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因为这并不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不宜提倡。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时下所提倡的国学一方面在迎合了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古情结之后,也正在走上一条商业化和庸俗化的道路,像收费昂贵的“老板国学班”以及图书市场上泛滥的国学图书便是很好的例子,国学似乎成了一个能够自动生财的聚宝盆,只要能与国学挨上边的,什么东西都在往里装。另外,所谓的“国学热”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一种模仿,在某些拥趸看来,国学大约是跟时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此,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楼宇烈在北大的一次讲座中表达了他的忧虑。他说,19世纪初国学的涌现是从我们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的,它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主体,从其出发点到所提倡、号召的,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非功利的,但是我们当前的国学热却带了一些功利色彩。
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一文的结尾说,“此种学问被无数的人这样钻过,会成个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成个什么样子,更是难以想象。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王小波的言论虽然嘲讽的成分居多,但他那种对什么事情都抱着一副怀疑的态度却是一个做学问者真正应该具备的素质。国学以后还会怎样热,还能热多久,这不是某个人左右得了的。对此,我们不妨像王小波那样,抱着一副怀疑的心态来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