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在银幕上投射出《火车进站》的动态画面,世界上从此多了“电影”这门艺术。人们随着电影中的人物场景、喜怒哀乐沉醉其间,不断验证着这是一方“造梦”的田园。传统的文字阅读之外,画面与声音对人而言已成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若我们把看电影比作光影间的另类阅读,那么读书,又何尝不能被看作徜徉于文字折射的光影。那些角度不同、风格迥异的“电影书”,也令我们在影迷、读者的身份之外,多出一份感性观影的理性解读。
电影本是奇幻之物,一群陌生人聚集在黑屋子里,面对光束的投影喜怒哀乐。自电影成为艺术以来,就有人将其比作梦境,影院熄灯的时刻,就是入夜闭眼的时刻。看电影以感受力为第一,无论紧张、压抑,还是喜悦、昂扬,或者迷惑与启示,都可以从声音与画面里直接感受到。然而一旦简单的动作片、歌舞片、战争片被写成一本《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或者平常爱看的法国电影、或者黑白电影被放置入一本《世界电影史》便成了理性之物;又或者我们迷恋的费里尼、伍迪·艾伦的影片,一旦翻开一本他们的访谈录或者自传,那些奇幻或自溺的段落也变为理性之物。大概感受力多少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涯的,所以爱看电影的人,进而产生看电影之书的需要。如果说看电影是闭上眼睛做梦的话,那么翻开电影之书可以说是睁开眼睛。
序幕:整合与自语 从新世纪的第一年起,越来越多的电影书籍就渐入内地读者视线,打开电影地界的视野。这是经过录像带、VCD、DVD洗礼之后,看影碟成为都市生活的重要部分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终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简单关注电影的娱乐性后,开始复杂地去“看”电影了。于是那些被冠以“资深影迷”和“专业影迷”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电影之内(如形式、内容),电影之间(如技术、历史),电影之外(如市场、政治)等等若干问题。而电影图书不再是只有电影专业人士才去研读,更广阔的市场在被数码影像大潮洗礼过的影迷那边。
2000年,现代出版社借网络之力出版了《大话西游宝典》,成为一本不可复制的电影类畅销书(正版20余万册);2000年女性作者洁尘的《华丽转身》一时也成为爱电影爱文字者的热门话题,这本书与之前郭小橹的《电影地图》、之后洁尘的《非常罪非常美》成为电影随笔类图书的“榜样”。电影图书的潮流大抵开始于这两本书。两本书给读者和出版者提了个醒,电影书不再只意味着一两家专业出版社的理论图书。此后两年的电影类图书开始蓬勃起来,印象中仍以这两类书为主流——资讯汇编以及自我抒情。
主角:两套“电影馆” 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台湾远流出版社的“电影馆”系列图书,彻底改变了内地电影图书版图。对于很多影迷来说,“电影馆”三个字被赋予了特殊情感。台湾原版此丛书自从在内地极少数几个书店陈列并以百元以上的价格出售之后,就成为影迷梦寐以求的奢侈品。我记得正式出版时,网络中几乎每个电影讨论版都有消息被普通影迷读者张贴出来,颇有奔走相告之意。这套丛书的第一批(约六、七种)销量全部在一万五千册以上,其中《导演功课》、《一个导演的故事》和《解读电影》都超过三万册。要知道这三本书的一本是有从业愿望者的读物、一本是纯粹学术理论类图书、一本是导演拍片构思的晦涩笔记,能有如此的销量“赖于”这类图书长期的空缺。
200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亦推出了另一套“电影馆”图书。两个出版社以同样的丛书名出版同类书籍,是相当少见和奇特的事情,这也说明“电影馆”作为一块影迷心中的招牌具有何等的影响。广西师大社与江教社的这两套书都结构庞杂,电影史、电影导演传记、电影理论、电影评论都收纳其中。其进入市场的顺序也相似:先是“简体字化”现成的台湾版图书(译作与原创),立住脚跟之后,再做新译的版权图书。而据江教版“电影馆”主编焦雄屏所言,台湾“电影馆”丛书早已告别远流时代,进入麦田时代了。在台湾电影图书日渐式微之际,内地却颇有齐头并进的态势。
正片:边指南边鉴赏 在这两套“电影馆”先后有规模推出的这两年,电影图书几乎铺天盖地而来,令人眼花缭乱。惊喜之外,其中弊端也显现出来。我有位在电影学院读博士又在一家出版公司供职的朋友说:“一方面,专业出版社如中国电影出版社一直以来出版的电影图书,过于偏重电影理论,其‘学究’面孔使得受众群大多局限于学院里的电影研究人员;另一方面,市场大量充斥着各种电影随笔,这些由一些职业影评人或者文化名流撰写的过于偏重文学、抒情的‘坊间野谈’又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成熟起来的影迷需要。”这也是我和我身边许多热爱电影书的读者的感叹。从目前的图书市场看,我们更缺少“雅俗共赏的电影严肃读物”。这种所谓的“雅俗共赏”绝非无聊的、以性感的书名、电影故事梗概为内容的“鉴赏类”图书;亦非那些无病呻吟的观后感或拼凑二手资料的指南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