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自己 点评天下 《中国学者看世界》问世

    他特别解释说:通常,外交部门的宣示只是原则性的,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主要潮流”等等。但是,如何具体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学者研究和发挥的余地则大得多。他们会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是不是时代主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是否就不会发生战争?中国的安全环境是越来越好,还是面临更为严重的威胁?等等。因此,读者会从本丛书中发现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同时也会认识到,我国的外交决策既是不同学术观点争论的结果,也是对大的形势判断趋于一致的结果。

兼收并蓄氛围中的国政研究    与中国外交“韬光养晦”的风格不同,本丛书中一些学者对国际问题和国际事务的看法相当尖锐。那么,这些观点在当今中国能够被接纳和包容吗?谈到本丛书的这一特点时,王缉思说:“这恰恰代表了中国目前的学术基本方向,即,看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如果一个观点能够自圆其说,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它就应该受到重视和欢迎。例如,很多论文论及对中国安全环境不利的因素,有的观点非常尖锐。实际上,中国需要有一种危机感,需要经常有人提醒大家:国际形势可能恶化!我们面临的形势可能非常严峻!所以,不同的观点应该得到重视,而学术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切磋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的。”

国政研究走上成熟之路    《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收录的论文全部为最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这不仅使本书中涉及的问题和观点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新鲜感,还为研究当今中国的外交思路和战略走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谈及这一编辑初衷时,王缉思说:“最近五年是中国真正形成自己国际问题研究特色的时期,是这个学科的发展迅速的时期。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逐渐从单一的关注向总体研究过渡。例如,90年代初,中国关心苏联东欧解体之后,国际格局会出现何种变化?美国霸权能持久吗?到了90年代末,我们的一些研究还是在非常敏感的问题上兜圈子,包括‘炸馆事件’、‘撞机事件’后对中美关系的重新研判等等,其结果是,学术界一直不能从容地面对整体的国际形势,对于功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的关注很少。”

    “然而,最近五年,国际形势总体上是平稳的,中国没有面临重大的国际危机,甚至极少有具体的双边关系危机。这就促使我们的国际问题研究向着更为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从长远看,这些研究成果应该更具历史价值和学术思想价值。”

永别了,“喧嚣与骚动”    在“弱国无外交”的昔日,中国人不曾有从容、平和的心态,也无法客观地观察世界;而在21世纪初的今天,当一本以“中国尺度、全球视野”为标识的大型丛书将要提供给国内外的读者时,中国学者的心态是怎样的?他们能够告别“喧嚣与骚动”,平和地看待外部世界并审视自己吗?王缉思说,答案是肯定的。看过本丛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今天的中国学者的确是平和、客观且充满自信地看待整个世界。即使是那些强调现在面临的国际环境相当严峻的学者,依然没有丧失信心或趋于极端。

    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深厚的理论积累。本丛书的作者绝大部分都有国外教育和进修的背景,受过系统的训练,熟悉国际学术动态,在学术研究上保持了与国际同步;在有些方面,例如对于中国外交的诠释,甚至比国外更超前、更有权威。

    王缉思说:“过去,在从学术上解释中国外交和中国的国际战略方面我们几乎没有话语权,总是听外国人解释并评论中国人的看法与观点;今天,中国学者首次主动告诉大家‘我们如何看待世界’;首次主动诠释中国自己的政策主张。这不仅说明了我们学术研究的进步,更应该看作是中国的发展、历史的发展使然。”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