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翻译占主导,译文盛行新八股之风……30日在第三届CASIO杯翻译竞赛启动之际,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译文出版社以及多位学者就竞赛中凸显的问题以及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进行了研讨,多位专家呼吁译坛重现清新文风。
中国翻译家协会主办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译林出版社主办的戈宝权翻译奖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主办的CASIO杯翻译竞赛并称为我国三大翻译竞赛。然而这三大主要面向青年翻译人才的比赛,却同样呈现出译文粗糙,缺乏艺术性与文学性的整体缺陷。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叶路表示,近年来,我国的翻译事业正经历由小众走向大众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前,小众圈子里的文学翻译精致地成长,出现了朱生豪、傅雷等一批翻译大家。而后随着高校对外语教育的重视以及国门的进一步开放,翻译开始走向大众。大批海外读物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与我国读者见面,多国同步出版也不鲜见。然而与此同时,翻译水平却开始呈整体下滑趋势。很多没有外语编辑人才、不具备特定编辑流程的出版社纷纷推出外国文学,充斥着翻译硬伤的出版物大量流通在我国市场。
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CA-SIO杯翻译竞赛评委黄源深指出,20世纪80年代之前,一本30万字的小说需要翻译者打磨两年才会交稿,而今半年译成已成为平均速度。“从以往两届投稿看,由于是参与竞赛的稿件,译文与原文准备度均比较高,但中文表达实在难以令人恭维。”他说,首届CASIO杯翻译竞赛的最高奖项被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姚登南获得,他的胜出不在翻译的准确度上,而在自然、清新的中文表达。反观大批我国参赛者的来稿,到处充斥着“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打造……平台”等等僵死的、新八股式的语言。原作特有的美感与艺术气息在这样的语言冲击下荡然无存。
作为从事高校外语教育的教授,黄源深表示,竞赛中的新八股并不是个别现象,他所了解绝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中文表达都令人汗颜。随着我国青年一代英语水平的提高,这是值得高校英语教育中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原译林出版社社长章祖德在介绍了戈宝权翻译竞赛的历程后表示,近年来该奖项也遭遇到新八股的问题,极难遇到“信、达、雅”兼备的译文。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CASIO杯翻译竞赛评委谈峥表示,第三届CASIO杯翻译竞赛选择的竞赛原文是美国文体大师、著名作家E.B.怀特的一篇随笔,怀特以独特的文风卓尔文坛,因此如何在翻译中传递出作者的文字风格成为关键。“事实上,翻译作品也应成为一个国家文学的一部分,如波德莱尔用法语翻译的爱·伦坡的作品已然成为法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文学界长期缺乏这种意识。”
章祖德同时指出我国翻译竞赛的影响力有限,以致翻译竞赛所倡导的文风很难对翻译现实产生影响。“诞生于1989年的戈宝权翻译奖英语类参与者上届只有1000余名,CA-SIO杯翻译竞赛参赛者也在700名左右。如何扩大翻译竞赛在翻译界以及出版界的影响力值得继续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