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声音 南丹路读者朱世荣反映:如今,少儿类图书越来越多,但重复出版的多,独具创意的少;改编的多,创作的少;厚型的多,薄型的少。如《安徒生童话集》,各地出版社轮番出版,以至市场上出现了几十种版本。
威海路幼儿园教师吴笛反映:尽管幼儿园会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唱儿歌,但儿童的早期阅读还是在家庭开展比较好。可我所接触的众多家长中,约有半数对儿童阅读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为对儿童读物的选择随意性大,另一方面很少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
记者随访 记者近日在福州路的几家书店看到,少儿图书的数量、品种都不少,但拿到手里翻一翻,令人眼前一亮的确实不多。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集,在同一家书店就能找到十多个版本。不可思议的是,有些面向低龄儿童的读物封面竟然写着“读故事,测智商”,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童趣。此外,一些专门编辑给儿童看的古文经典,其实就是成人化语言+插图的简单拼凑。记者观察了一下,孩子们都喜欢翻阅一些图文并茂的绘本,而多数家长显然对标着“双语”或“提高能力”字样的儿童读物更感兴趣。
优秀儿童读物需多推介 对此现象,低龄儿童文学创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潘卫女士认为,现在不少儿童读物太急功近利。她经常到幼儿园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在她眼里都可能碰撞出创作的灵感。她建议幼儿教师可以拿起笔来捕捉生活。“对于一些优秀的儿童读物,应该多做一些推介工作。”潘卫告诉记者,少儿图书市场良莠不齐,需要进行阅读指导。现在一些民间读书网站,经常会推荐一些优秀儿童读物,其中许多家长撰写的阅读体会深入浅出。据了解,海外一些地区出版的优秀儿童读物,大都附有编辑反复推敲的导读,并提示家长可以结合什么样的游戏让孩子加深理解。
全社会都要重视儿童阅读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认为,儿童阅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推动。我国儿童缺少适合阅读的作品,是因为整个社会对儿童早期阅读缺乏重视和安排。我们很多家长及幼儿园、小学老师眼里只盯着教科书和考试,他们不觉得儿童文学对于童年来说是颗幸福的种子,他们也不认同童话对于孩子而言是件重要的事情。此外,社会也缺乏对儿童阅读权威的指导声音。一些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少儿图书进货量本来就少,再加上工作人员缺乏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专业知识背景,很难作出有效的指导。
提倡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 有调查显示,即使是在一些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对此,梅教授认为,“亲子阅读”本身对儿童阅读是一种保障,也是健全、温馨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儿童文学不仅仅是属于孩子的,它对于离开童年很久的成年人来说,可以焕发一种久逝的天真烂漫,重温童话里的想象力和美妙,走近和认识儿童;它使得在人世间奔波已久、变得世俗的成年人的生命,回到童年的简单。因此,不管工作再忙,家长们都应该挤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