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书多此一举?

    4月博客出书热:《老徐的博客》“数据还没法统计”;《潘石屹的博客》在北京卖得很火,“货到地就没了”;《不许联想》首发才两天,300本签名本就快卖完了;《勃客郑渊洁》也很受读者的青睐。但有人却认为博客书是“多此一举”。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Blog博客——本身也就是“出版”    记者:如果所有的博客都追求出版的模式,那么,博客的文字是否就意味着与网络背道而驰了呢?

    王小峰:如果都能出书那不是件好事么?为什么有人会把纸媒体上的东西放在网上呢?看书多好啊看电脑多累啊,你什么时候看到过广播、电视和纸媒体背道而驰?

    刘志凌:不会有这个“如果”。

    赵萌:博客本身也是一种“出版”。出版是一种承认,点击率同样也是一种承认。

    王菁: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博客文字都可以走向出版。再次,两者不会背道而驰,它仍然分属于两种不同的阅读形式。

Blog书——博客的精华和提升    记者:有评论认为博客文笔轻松,“与时俱进”看着才有意思,变成纸书,风味就大打折扣。你怎么看?

    王小峰:你说的是进行时和完成时的关系。如果你天天看博客,所有的内容都知道,你就不必再买一本书看了。但是也许有一天我把博客关了,你就再也看不见了。保险起见,建议你还是买一本书作为备份。还有,看书对视力好,信息再发达,书也不会过时。另外,看博客有看博客的风味,看书有看书的风味,两者无法替代。

    刘志凌:我认同。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我们在做《不许联想》时,是把它当作王小峰的随笔集来做,而不是直接搬用博客上的文字。

    赵萌:博客书是博客沉淀后的精华和提升,新的审视方式会带给读者新的收获。

    王菁:不会,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阅读习惯。

    记者:有读者表示博客的写作随意、放松,比如徐静蕾记述“一顿美味的饭菜可以使我愉快一整天”的心情,能有多大的保存价值?你怎么看?

    王小峰:任何文字相对而言都有保留价值,只是看你怎么去看而已。

    刘志凌:当出版者把网络或者博客当作资源来做书的时候,在内容上绝对是要精挑细选的。

    赵萌:每天有那么多的网民与徐静蕾分享这样的愉快,显然不能说没有价值。

    王菁:保存价值的东西不一定都得是重大、严谨的事情。

Blog博客书——压根就是不存在的    记者:你觉得博客书会不会成为书类中的一个新品种?

    王小峰:你觉得网络音乐是一种新音乐门类么?你觉得电视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么?如果在今天还要普及文学知识,告诉人们小说、诗歌、戏剧之间的区别,那么提问的人肯定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文学。

    刘志凌:我认为,“博客书”压根就是不存在的。就说《不许联想》吧,文字的来源是他的博客“按摩乳”,而从分类上来说,它实际上就是散文随笔集,在图书分类法里属于I类。

    赵萌:我想问题应该是“博客会不会成为文学新门类”。我的看法是博客写作目前还不存在成为文学新门类的趋向。

    王菁:也许会,但现在还不能这样说。

Blog博客成书——有严格的框架限定    记者:有人说此次出的4本博客书,王小峰的代表了智慧、郑渊洁的代表了颠覆、徐静蕾的代表了美貌、潘石屹的代表了财富,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王小峰:这都是些什么狗屁观点!你以为这是希腊神话?我觉得,上述所有问题都是一些试图把网络和传统对立起来的人想出来的。传统出版和网络粘贴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我可以把一本书的内容贴到博客上,也可以把一个博客的内容出版成书,传统出版和网络粘贴都有各自的优势,谁也不能代替谁。想出这些问题的人,实际上是不愿意正视博客出书。徐静蕾为什么不能出书呢?张静蕾、李静蕾为什么不能把博客出成书呢?你也可以把博客出成书,只是在你写每一篇博客的时候别想着把这些文字出成书就行。

    刘志凌:这个说法牵强得很,会误导读者。

    赵萌:我觉得大家更应该去看看他们的书,然后才知道他们到底说了些什么。

    王菁:不太认同。一种博客书里面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它毕竟不是主题出版,有一个严格的框架限定,不能说其他人的博客就不代表智慧了。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