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立说 为科学立论 黄天华《中国财政制度史》出版座谈会召开

    近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天华呕心沥血30多年,完成的500万字的《中国财政制度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12月18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财政制度史》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市社联举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王岚,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陈殷华,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格致社社长范蔚文,以及来自全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会议由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解超主持。

    燕爽首先向黄天华教授及其家人表达了敬意和慰问。他指出,明年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里,中华民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教授的事迹正是中国学者、学人在40年中发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作出的典型贡献,所以继续宣传和学习黄天华教授及其他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感人事迹,是学术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方式。黄天华教授为民族立说,为科学立论;不忘初心,自赋使命;勇立潮头,引领创新。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搞科研就要甘于寂寞,就如黄教授所说的要铸就民族的精神大厦、文化大厦,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我们要有燕子筑巢、蚂蚁啃骨头、黄牛爬坡的精神,这是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精卫填海一直是我们学者所崇尚的精神,我们要继续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

    黄天华在发言中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他撰写这部著作的体会和感受。他说,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兑现“中国财政史必须由中国人来写”的承诺,建立起中国史的话语权。他介绍了这部著作的主要学术特征,即以土地史,人口和户籍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互动三方面为切入点,力图解决中国财政的起源问题,规范了断代财政史的划分方法,力求挖掘中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黄天华教授还提到,当代知识分子应该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有所担当,也要致力于不断完善和改革当前的科研组织,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研究氛围,以利于教学科研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发展。

    王岚代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向黄天华教授表示祝贺,同时感谢了全国哲社规划办、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上海财经大学等给予的多方的支持和帮助。王岚指出,黄天华教授的研究不仅填补了财政史研究领域的空白,更树立了富有家国情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榜样,这部著作的出版,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学术界、理论界长期精诚合作的又一个重要的果实。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始终践行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文化脊梁的使命和追求,以出版精品力作为己任,以社会效益为优先,高度重视出版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的角色和定位。党的十九大对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将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为学界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发声和传播的平台,为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为推动理论创新和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提升贡献出版人的智慧。

    蒋传海和王为松代表主办方致辞。蒋传海表示,《中国财政制度史》一书是研究中国财政制度史的专业著作,呼应了习总书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的要求,具有继承性与理论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三方面的特点。同时,《中国财政制度史》的出版,不仅是对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尊重和褒奖,更是为学者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的体现。王为松表示,出版社始终强调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多出像黄老师的《中国财政制度史》这样的高峰之作,这是出版人应该尽的责任。上海人民出版社愿意同专家学者一起,以专业学术来打造出版品牌,以社会责任来引领学术风尚,以黄天华教授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来认真做好出版工作,繁荣上海的学术发展,为上海响应和承担国家战略一起贡献应有责任和力量。

    会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张馨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陈志勇教授、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孙开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燕红忠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方芳等专家学者,以及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代表林矗针对《中国财政制度史》一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纷纷做了发言。上海人民出版社向相关高校、科研机构赠送了《中国财政制度史》。